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阆中:以“赈”促“振”见成效

时间:2024-07-12 09:55 | 来源:南充日报

沿着静谧的山谷,穿过清晨的薄雾,走进阆中市桥楼乡南山村,平整肥沃的田地、配套完善的沟渠、蜿蜒畅通的道路映入眼帘。勤劳的村民在田野里播种着希望,也播种着生活的幸福美好……

“不到1年时间,南山村就变了样:生产生活条件变好了,村民们也有了精气神。”2023年以来,桥楼乡南山村通过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既解决了群众就业增收问题,又改善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看着村子的变化,年近80岁的老支书王中民啧啧称赞。

A争取项目给乡村“找路子”

曾经的南山村是省定贫困村,于2018年底实现脱贫摘帽。

“摘帽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当时的南山村面临的艰巨挑战。”南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小波回忆道,“留守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如何帮助其增收致富?”

2023年,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在阆中召开。得知这一消息后,南山村“两委”班子动起了心思,“都说以工代赈政策好,既能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还能帮助群众提升劳动技能、增加务工收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给南山村找个出路。”

经过深入调查,综合考虑全村群众意愿和实际需要,南山村“两委”班子决定依靠金龟坝水库较好的水源条件发展稻田养鱼,并向上申请实施以工代赈项目。经乡党委、政府和阆中市发改局实地调研,并通过层层遴选,南山村成功争取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545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新建道路、整理土地、修建排水渠等。

“工程技术相对简单,用工技能要求不高。为最大程度发挥以工代赈功效,项目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村‘两委’必须把这个头牵起来。”南山村党支部会议记录本上写着这么一句话。

为保障项目高质量、高效率推动,桥楼乡和南山村均成立了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乡纪委、村监委全程监督。

在村“两委”的组织下,南山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项目理事会,设立了6个工作小组,实行“一天一小结,一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的管理机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南山村严格按照要求,坚持“小会定原则,大会定事项”的工作方法,对项目中的务工组织、定人定岗定酬、物资采购、机械租赁、人员聘请等关键环节,通过召开支委会、村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讨论审定相关事宜。特别是在租购聘环节,严格按照公开公平、民主决策、综合评定的原则,通过询问、评比、选定等程序,遵照“6项工作步骤法”开展前期工作。

与此同时,乡党委牵头,村“两委”发动,党员带头,成立了项目推进临时党支部和党员先锋队,26名在家党员顶在最前面、干在最难处,带头完成最苦、最难、最累的工作,让鲜艳的党旗在项目一线高高飘扬。

B以工代赈让村民“挣票子”

“我这把年龄,不光挣不到钱,每个月还要靠儿女赡养,哎,给儿女添了不少负担。”73岁的南山村村民王木生年龄较大,2022年初回到老家靠种地维持生活,一年收入不到3000元。

以工代赈项目落地后,村委会和项目理事会第一时间通过村务公开栏发布务工需求和招工公告,并入户摸排群众务工意愿,收集相关信息,根据年龄、劳动能力、身体状况、务工技能等因素,对有意愿务工的群众进行分类造册,并结合项目建设内容,研究制定务工群众组织方案。王木生因此成为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一员。在近一年的项目建设过程中,王木生凭借自己的手艺,累计收入近2万元,是种地收入的8倍。今年5月初,驻村工作队再次到他家了解情况时,他高兴地拿出一捧花生塞到队员们手里说:“感谢党和政府给我这个机会。光这几个月就挣了近2万元,过年孩子们回来的时候,我可以用自己赚的钱给孙子们发压岁钱。”

对于弱劳力、半劳力等特殊困难群众,村“两委”还因人施策,设立了工地勤杂、物资保管、安全引导、现场看护、清扫保洁等特殊岗位10个,让他们也能就地就近就业。

项目实施完成后,《阆中市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清晰地反映出,该项目共吸纳了239名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其中60岁以下的5人、60-70岁的136人、70-80岁的97人、80岁以上的1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73万元,当地群众人均增收7000余元。据了解,务工群众中,有19人是平生第一次参与工程建设。

C授人以渔助乡亲“长本事”

以工代赈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南山村党支部结合工程建设需要和务工群众实际,坚持“培训+上岗”的思路,开办了“六讲”课堂(领导讲党课、纪委讲规则、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党员讲示范、能手讲经验),岗前技能培训、务工以岗代训、产业技能培训520人次,让大部分务工群众从“零工”变“常工”、从“普工”变“技工”,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解决群众长远生计,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

村民王中安在项目初期只能干一些除草、扛水泥、挖沟等没有技术的活儿。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后,他逐步掌握了支模、混凝土搅拌、钢筋绑扎、混凝土收光抹面等技能,并取得了《农村工匠》证书,从普工变成了技工。

“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帮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提升了劳动技能,又增加了务工收入。如今,附近的乡镇经常邀请我们村的群众去揽活儿。群众对村党支部的认同感越来越高。”王小波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巩固南山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成果,助力村集体经济和当地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阆中市发改局副局长郑东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
Baidu
map